2012年9月8日

把唱片完整放完一次又一次


Text: 葉德雄

對上一次把整張唱片小心翼翼的聆聽完,究竟要追溯至哪個悠閒的下午呢﹖請留意,這是註明聽過整張唱片,跳播的不計在內。不難發現,在唱片單曲化後,把整張專輯聽完的機會好像逐漸遞減了。尤其在數碼化及隨身聽的普及之下,把曲目跳播已不是罪過,而是理所當然的聆聽方式。音樂垂手可得,令到把一張唱片不受干擾的轉動完成淪為一種近乎奢侈的行為。然後我們便習慣了貪婪的聽下許多光怪陸離的音樂,而每次聽唱片都必經「這幾首自己其實不太喜歡,究竟要跳播還是忍耐一下繼續播下去」的兩難局面。可惜的是,我們就連把唱片草草聽上一遍的機會也缺乏了。要是一張沒有熟悉面孔的單曲作標記的唱片,恐怕會落得因為只倉促的聽過幾首、又跳播幾首導致面目難分的窘局。



既然把唱片順利播完是製作人其中一個至為要的責任,唱片的長度、曲目的排序成了令製作人頭痛的一項苦差。落得這樣被動的下場,是因為聽眾的耳朵變得很愛挑剔,而fast forward的按鈕卻是完全受制於聽者手中,要忍耐不太喜歡的曲目而不按跳播鍵,甚至跳過整張專輯的話,就考上樂手的功架了。Coldplay在灌錄新唱片Viva La Vida時就透露過唱片大約長四十分鐘上下,不可過長。我只能說,他們太懂得玩這個遊戲了。他們絕不會交出一張長達九十分鐘的作品,也斷不會貿然發一張雙唱片專輯。他們的定位很明確,就是想大眾把這四十分鐘長度的唱片一氣呵成的聽完,在不覺得時間過長的情況下,順利放完整張沒有一首歌曲需要拿出來挑剔、說成把唱片的節奏打亂了的唱片。結果大家都很滿意的各自把手中的唱片放完,既沒有投訴的餘地,也不會得到過於歌曲間重覆堆砌的尷尬位置。



一張唱片的長度為四十分鐘是一個絕佳的分水嶺﹕三十分鐘畢竟太短,會有不夠盡興之感,也有騙取聽眾金錢之嫌;六十分鐘則太長了,準有可能令大家失去把整張唱片放完的雅致。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方才發現絕大部份能通過「整張唱片順利放完計劃」這條界線的唱片,都是約略過了四十分鐘、卻絕不到五十分鐘這個範圍。



當然,在付鈔的樂迷的角度上,每每是能把曲目盡可能拉長一點,加多幾首remixouttakesbonus tracks則無任歡迎,但往後會不會把這些只聽過一次的雞肋曲目無情的跳播,則是留給閣下選擇了。所以近年唱片公司都十分樂意推出deluxe edition的唱片,不論是重發還是加料推高銷情,雙唱片單碟價錢成了吸引買家的商業策略,哪管大家是否已購入該單碟版抑或被物超所值的招徠所引起購買意欲,總之把唱片長度進一步拉長已成了消費者購買唱片的其中誘因。



另外,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有些樂手都會在事業巔峰發出極長的專輯。舉個例子Pink FloydThe Wall成了雙專輯的經典,長達九十分鐘的概念性音樂完整顯示樂團(其實是Roger Waters本人)的創作理念。就概念性而言,The Wall根本沒法子壓縮成四十分鐘上下的典型專輯。因為缺了其中一塊拼圖,都不能工整的砌好應呈現出來的畫面。又如The Smashing Pumpkins在九十年代發行一枚非常重要的大碟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其雙碟的發行完全顯示出Billy Corgan澎湃的創作力,一張唱片之內竟包含比兩張唱片還要豐富的曲目,完全發揮驚人的創作力跟傲視同儕的野心。而在後搖界別,Godspeed You Black Emporer!的Lift Yr Skinny Fists Like Antennas To Heaven!這張超過一個半時長度的雙唱片足夠成位後搖界不可多得的驚世鉅作。就非正式統計,幾乎所有樂手發的雙唱片都被視為其扛鼎之作,最能夠呈現其藝術性及創作野心。一張工整的四十分鐘長的唱片根本不足把所有傾瀉出來的創作力好好發揮。樂迷收到這樣具分量的作品也會對該樂團另眼相看。



至於樂曲的編排次序,重點應該是盡量達至一氣呵成的節奏,避免塞進多於兩三首讓人納悶的歌(話雖這樣但很難避免就是了),偶爾半首平淡實無不可,只是稍有一丁點的不協調或聽起來突兀的話,就很難避免無情的跳播了。舉個熟悉的例子,RadioheadOK Computer(抱歉我又要引經據典了),全長五十三分半鐘,曲與曲之間的連接緊密,滴水不漏,即使最多人挑剔不成曲譜的第七首Fitter Happier,當中吟誦句子也成了唱片的一部分,分隔了唱片的前後兩部,但同時間也達至把前後兩部連接起來的橋樑。總之Fitter Happier之後一定是Electioneering,就如Airbag之後一定是Paranoid Android緊隨其後一樣,成了牢不可破的事實。有了這樣神奇的曲目編排,整張唱片的完整性勢必大大增加,而OK Computer也成了一張我不敢也不懂跳播的經典唱片。



退後一步看,打造一枚唱片固然希望聽眾能把當中的每一秒均喜歡上,享受當中的每個音階變化。就如小說作家一定希望讀者不要錯過當中每章的情節,盡情入的欣賞其作品一樣,音樂人也懷有類似的抱負去製作唱片。我想說的是,與其囫圇吞棗的消化過量的音樂,倒不如量入為出,在往後的日子裏試試撇下狠心按fast forward鍵的念頭,仔細聆聽每個音符所呈現出來的感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