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從圖書館借來厚甸甸的硬皮書,是The Beatles唯一正式授權傳記中譯本。
要了解一下這隊至流行音樂揭竿起義以來最傳奇、最受人愛戴的樂團,成了閱讀這本傳奇的最大價值。這本書超過五百頁,由樂團草創、發跡到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流行樂團,至一九六八年的一段歷史傳記。而本書後頁也有附加後記,簡短記述一九八零年John Lennon遭撒手人寰後的各隊友的生活變化,及Paul McCartney的一段私人訪談。至於樂團拆夥的內情,與及John如何被行刺這本書都沒有詳細提到。在我的角度而言,讀這本書的誘因是想了解一下這隊偉大樂團的發跡史而已。
之前對於The Beatles的了解,只是從多年前一齣電影播映的紀錄片略知皮毛。從紀錄片中我才發現原來他們曾待在德國漢堡一段不短的日子,直至得到賞識簽得一家唱片公司巨頭EMI,然後才開始回到家鄉利物浦獲得成名的機會。至於往後他們四人如何與被稱第五位披頭George Martin共處,當中又發生了哪些拗撬,則沒有很中肯和確實的評論。The Beatles的分崩離析在一九七零年已成了鐵一般的事實,無論之後再怎麼調查一下,結論必定是各執其詞不夠中立,而他們也沒有任何重組的可能性。不盡如何,他們在短短數年間,不論在商業上還是藝術上竟取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驕人成就,實在成為流行文化上的一個巨大的轉捩點。沒有披頭四的臨來,唱片還會是普羅大眾的精神食糧嗎﹖流行音樂仍會被視為次一等的文化嗎﹖我相信都沒有人能給上絕對肯定的答案。
在讀著這本厚厚的傳記時,我更能了解到這四位團員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John跟Paul一直是樂團之中的靈魂人物,大部分歌曲都是兩人聯袂合寫的。兩人的關係既是唇齒相依,但又互相進行競爭。George Harrison的年紀最小,也是最不喜歡被掛上披頭冠晃的一位成員。他深入了解印度文化,成了後期The Beatles的一次重要轉向。Ringo Starr是最遲加入The Beatles的成員,也是當中最為人忽略的一位,其若即若離的身份也成為披頭四當中最少人談論的一員。每位成員在這本書所描述到的,並不單是其偉大之處,而是具有普通人特質、帶點平凡、也是較人性化的一面。Paul成了近半世紀的天皇巨星、John是天生的藝術家、George是一位甘於平淡的音樂人、Ringo比較享受成為披頭的身份並說到希望自己的後代能繼承其音樂才能。他們的性格就是那麼迴異,到後期的互相猜忌也成了解散的關鍵因素。
拆夥後的The Beatles成員還是各自發展﹕John組成了Ono Plastic Band也推出個人唱片,到處宣揚Bed Peace Hair Peace的反戰理念。Paul則繼續取得了驚人的商業成就,成了德高望重的藝術家、音樂家。George過著甘於平淡的生活,潛修印度佛學及園藝,直至年前病歿。Ringo則偶爾發行新唱片,繼續享受家庭樂。在六十年代叱吒風雲的一隊傳奇性樂團,即使在解散後的七十年代沒有給世人即時的肯定,但往後的日子我們清楚見到他們的影響實在無遠弗屆。無論從何種出發點去量計,The Beatles都成了最優秀、最受歡迎、影響性最大的流行樂團。利物浦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樂迷前來朝聖希望踏上Abbey Road拍一張照片。當地機場以John Lennon來重新命名。每一天也有人翻唱披頭四的流行金曲,披頭四的唱片銷售數字至今仍是無人能稍為企及。
在於一位尋常的樂迷的心願來說,我們都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一隊足以媲美披頭四的樂團能出現。即使這個願望的實現機會微乎其微,我們都奢求這個年代能出現另一隊The Beatles,領略一次嬉皮時代的迷人光景。
要了解一下這隊至流行音樂揭竿起義以來最傳奇、最受人愛戴的樂團,成了閱讀這本傳奇的最大價值。這本書超過五百頁,由樂團草創、發跡到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流行樂團,至一九六八年的一段歷史傳記。而本書後頁也有附加後記,簡短記述一九八零年John Lennon遭撒手人寰後的各隊友的生活變化,及Paul McCartney的一段私人訪談。至於樂團拆夥的內情,與及John如何被行刺這本書都沒有詳細提到。在我的角度而言,讀這本書的誘因是想了解一下這隊偉大樂團的發跡史而已。
之前對於The Beatles的了解,只是從多年前一齣電影播映的紀錄片略知皮毛。從紀錄片中我才發現原來他們曾待在德國漢堡一段不短的日子,直至得到賞識簽得一家唱片公司巨頭EMI,然後才開始回到家鄉利物浦獲得成名的機會。至於往後他們四人如何與被稱第五位披頭George Martin共處,當中又發生了哪些拗撬,則沒有很中肯和確實的評論。The Beatles的分崩離析在一九七零年已成了鐵一般的事實,無論之後再怎麼調查一下,結論必定是各執其詞不夠中立,而他們也沒有任何重組的可能性。不盡如何,他們在短短數年間,不論在商業上還是藝術上竟取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驕人成就,實在成為流行文化上的一個巨大的轉捩點。沒有披頭四的臨來,唱片還會是普羅大眾的精神食糧嗎﹖流行音樂仍會被視為次一等的文化嗎﹖我相信都沒有人能給上絕對肯定的答案。
在讀著這本厚厚的傳記時,我更能了解到這四位團員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John跟Paul一直是樂團之中的靈魂人物,大部分歌曲都是兩人聯袂合寫的。兩人的關係既是唇齒相依,但又互相進行競爭。George Harrison的年紀最小,也是最不喜歡被掛上披頭冠晃的一位成員。他深入了解印度文化,成了後期The Beatles的一次重要轉向。Ringo Starr是最遲加入The Beatles的成員,也是當中最為人忽略的一位,其若即若離的身份也成為披頭四當中最少人談論的一員。每位成員在這本書所描述到的,並不單是其偉大之處,而是具有普通人特質、帶點平凡、也是較人性化的一面。Paul成了近半世紀的天皇巨星、John是天生的藝術家、George是一位甘於平淡的音樂人、Ringo比較享受成為披頭的身份並說到希望自己的後代能繼承其音樂才能。他們的性格就是那麼迴異,到後期的互相猜忌也成了解散的關鍵因素。
拆夥後的The Beatles成員還是各自發展﹕John組成了Ono Plastic Band也推出個人唱片,到處宣揚Bed Peace Hair Peace的反戰理念。Paul則繼續取得了驚人的商業成就,成了德高望重的藝術家、音樂家。George過著甘於平淡的生活,潛修印度佛學及園藝,直至年前病歿。Ringo則偶爾發行新唱片,繼續享受家庭樂。在六十年代叱吒風雲的一隊傳奇性樂團,即使在解散後的七十年代沒有給世人即時的肯定,但往後的日子我們清楚見到他們的影響實在無遠弗屆。無論從何種出發點去量計,The Beatles都成了最優秀、最受歡迎、影響性最大的流行樂團。利物浦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樂迷前來朝聖希望踏上Abbey Road拍一張照片。當地機場以John Lennon來重新命名。每一天也有人翻唱披頭四的流行金曲,披頭四的唱片銷售數字至今仍是無人能稍為企及。
在於一位尋常的樂迷的心願來說,我們都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一隊足以媲美披頭四的樂團能出現。即使這個願望的實現機會微乎其微,我們都奢求這個年代能出現另一隊The Beatles,領略一次嬉皮時代的迷人光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