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說「用音樂體驗生活」,究竟事實上有多少創作人能將靈感融入生活,而不會走進事事無病呻吟的窠臼之中呢﹖2009年初,在空間日益窄狹侷促的中國互聯網上,一段標題為《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的現場演出片段在網路上瘋狂流傳,就是簡單的木結他配上柔和女聲,數天之內輕易衝破三十萬人次的點擊率。不論是優酷還是豆瓣,這位女生的蹤跡竟引來數以萬計的支持者好奇追隨。這種罕見的文化現象,難度就是所謂網絡上的文藝復興?
當「剩女」成為大眾共鳴的話題
先憑著一首短歌在網路上竄紅,雖然少不了運氣的推波助瀾,但終究這位年青女生得靠天賦的知性特質,從名不經傳到成為文藝青年的新寵,原名邵夷具的歌手放棄了樂團中打鼓的位置,現在是一位即將發片的北京唱作女歌手。如果你喜歡的話,大可稱呼她為邵小毛。
邵小毛出生於青島,長大後跑到北京大學讀書,讀過新聞系,亦當過電視新聞研究生。讀書時一直沉迷組樂團的小毛起初並沒有當歌手的念頭,直至年前,她被經理人發掘,才捧著木結他自彈自唱。經理人補充說小毛剛開始學結他,並不是彈得很純熟。喜歡小毛音樂的朋友,大概還是對其歌詞最感興趣吧。
《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之所以迅速彈起,大概是歌詞攢進不少聽眾的耳朵心底裏,皆因歌詞提到她自身對三十歲來臨的切身恐懼。內地近期非常流行「剩女」一詞,即到了適婚年齡卻沒有伴侶的女生。女生提到有關結婚嫁人的話題,往往會有出人意表的想法。小毛將自己的感覺實實在在寫出來,卻引發前所未有的討論熱潮。有留意開中國獨立樂圈的朋友,應該留意到在網絡上看到許多形形式式改篇《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的翻唱版本,甚至有許多男生乾脆把歌曲改為《大齡文藝男青年之歌》,白目的幽大家一默。
切實地唱出「年度之歌」
邵小毛在這個沉悶的2009年埋首唱作,除了在公司的穿針引線下為電影《麥兜響噹噹》包辦曲詞演唱的工作外,大多是在北京的Live
House演出。她的公司透露,小毛將於三月份發行首張EP,有機會的話亦希望來港演出。
說回小毛的音樂,自省和敏感的歌詞絕對讓人亮眼。在2009年的終結時,小毛果敢地寫了一首《現象2009》,再次燃點起瘋狂討論的藥引。這次小毛訴說著中國在2009年的起跌得失,沒有強烈的控訴或過擊的反應,卻顯出她對現實的無力感。小毛引用很多現代化中國的標誌性符號,名副其實包含一首「年度之歌」的應有特質。有網民認為《現象2009》勢將被和諧掉,可是在網絡的推波助瀾下,這首歌已在一發不可收拾的幾何級數流傳開外。一位網民甚至說道﹕「(小毛的歌曲)像把整個青春翻出來洗淨了晾乾。…(我聽到她的歌後)像個小孩子一樣在心裏哭了。」
小毛的歌聲有種獨特的靈氣,她並不是高傲而難以接近;相反她以親和力高的嗓音俘虜不少聽眾。在網民的一致認同下,《現象2009》被一廂情願的與黃舒駿的《改變1995》互相呼應。《現象2009》並沒有刻意無的放矢,卻應該擊中不少有頭有面人士的死穴,歌曲會否被和諧掉似乎不在小毛的預設範圍之中。她似乎毫不在乎,卻又幽默地指出中國民生的荒謬。歌詞中「有人用百元假幣買了一罐三聚氰胺」、「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抗擊甲型流感 世界末日成為最賺錢的預言」,一幕幕的為大家的腦海按下Flash Back鍵,萬般滋味一下子湧向心頭。長達六分半鐘的《現象2009》擁有長長的歌詞,其言之有物換來一陣暖和的共鳴,讓人讀得心有戚然。這位倔強的Story
Teller應該繼續多跟大家說故事,與大家抗衡這個空洞乏味的大世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